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健康
网站导航
吃什么补血 荐九个最能补血的药膳食疗方
更新时间:2022-04-02 16:02:57

  现在需要补血的人群越来越多,特别是女性朋友,就跟需要补血了。你知道要怎样补血吗?你想学习一些补血的方法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一些补血食疗方,马上去看看吧!

  补血类药膳

  经典方一:当归羊肉羹

  当归25克,黄芪25克,党参25克,羊肉500克,姜、葱、盐、料酒各适量。

  具有养血补虚功效,主治血虚、病后气血不足及各种贫血。

  经典方二: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3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

  具有养血散寒功效,主治血虚有寒、腹中冷痛、妇女产后虚寒腹痛、虚寒性痛经。

  补血类药茶

  经典方一:芝麻养血茶

  黑芝麻6克、茶叶3克。

  具有养血润肠、滋养肝肾功效,主治肝肾阴血亏损所致的头晕目花、须发早白、腰膝酸软等症。

  经典方二:红枣桂花茶

  大红枣100克、糖桂花3克、茶叶10克、白糖30克。

  具有养血顺气,健脾和胃的功效,主治血虚所致头晕目花、面色萎黄及产后、病后体虚等。

  经典方三:二地茶

  熟地、生地各等份。

  具有养血滋阴功效,主治血虚之面色不华、眩晕、心悸、失眠、乏力、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月经不调、崩漏等。

  补血类药粥饭

  经典方一:阿胶粥

  阿胶15克,糯米100克。

  具有养血止血,滋阴润肺,安胎的功效,主治血虚、眩晕心悸、吐血、尿血、便血等血证。阿胶粥因为具有养血补血功效,深受女性喜爱。

  经典方二:姜汁黄鳝饭

  黄鳝150克,姜汁15克,酱油、盐、植物油各适量。

  具有补血健胃功效,主治病后虚损、贫血、消瘦。

  经典方三:补血饭

  补血类药粥饭

  经典方一:阿胶粥

  阿胶15克,糯米100克。

  具有养血止血,滋阴润肺,安胎的功效,主治血虚、眩晕心悸、吐血、尿血、便血等血证。阿胶粥因为具有养血补血功效,深受女性喜爱。

  经典方二:姜汁黄鳝饭

  黄鳝150克,姜汁15克,酱油、盐、植物油各适量。

  具有补血健胃功效,主治病后虚损、贫血、消瘦。

  经典方三:补血饭

  黄芪50克、当归10克、红枣100克、桂圆肉100克、白扁豆200克、粳米500克、砂糖适量。

  具有益气补血功效,主治贫血。

  经典方四:补血小笼包

  面粉500克,瘦猪肉500克,鸡蛋5只,何首乌50克,精盐、味精、酱油、糖、料酒各适量。

  具有补血、健脾、益肝功效,主治贫血。

  日常补血的注意事项:

  1、口服铁剂以乳酸亚铁、富马酸亚铁和葡萄糖酸亚铁为佳,因铁以二价铁(亚铁)的形式吸收,而以三价铁(正铁)的形式起作用。适合的补铁产品有体恒健铁之缘片。中药的补血品种有红桃K、血尔、朴雪和女人缘等。

  2、贫血补铁应坚持“小量、长期”的原则。严格按医嘱服药,切勿自作主张加大服药剂量,以免铁中毒;也绝不能一次大剂量,否则易致急性铁中毒。铁中毒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休克等,严重者可致昏迷、惊厥等,甚至死亡。

  3、口服铁剂时应将药物放在舌面上,直接用水冲饮下肚,不要咀嚼药物,以免染黑牙齿,影响美观。

  4、应在饭后服药,避免空腹服药,以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而引起的恶心呕吐。同时服用维生素C或果汁,因酸性环境有利于铁的吸收。

  5、含钙类食品(如豆腐)和高磷酸盐食品(如牛奶)等,与铁剂能络合而生成沉淀,故应避免合用。

  总结:上面介绍的几种能够补血的药膳食疗你都记住了吗?如果你也是需要补血的那一类人,就一定要试试这些食疗哦!还有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日常补血的注意事项,大家在补血时也一定要注意哦!

标签: 什么 补血 最能 药膳 食疗
  • 教育
  • 美食
  • 健康
  • 数码
  • 家居
  • 娱乐
  • 生活
  • 时尚
  • 旅游
  • 社会
  • 情感
  • 汽车
  • 健身
  • 育儿
  • 科技
  • 游戏
  • 自然
  • 历史
  • 文化
  • 国际
  • 宠物
  • 财经
  • 星座
  • 体育
  • 风水
  • 佛学
  • 军事
  • 生产
  • 房产
  • 手工
  • 技术
  • 摄影
  • 机械
  • 科学
  • 绘画
  • 音乐
  • 其他
  • 养生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