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健康
网站导航
血栓性静脉炎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更新时间:2011-03-02 14:47:43

血栓性静脉炎包括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和血栓性浅静脉炎。前者严重,可由于并发肺栓塞而致死亡,或由于慢性静脉高压而致肢体残废,病变多累及下肢深静脉,患肢痉挛性疼痛。治疗上用肝素抗凝、严格卧床或行溶栓术。后者是浅静脉局限性、迁延性炎症,可有继发血栓形成,病人沿静脉走向有炎性反应:局部发红、皮肤温度升高,疼痛,可触及索状静脉。治疗以局部热敷、口服抗炎药物及休息。常见护理问题有:①外周组织灌流量改变;②缺乏知识;③自理缺陷;④潜在并发症--出血。

一、外周组织灌流量改变

[相关因素]

静脉血流瘀滞。

静脉壁损伤。

血液高凝状态。

[主要表现]

轻者可无症状。

受累肢体红、肿、痛,患肢痉挛性疼痛。

静脉阻塞体征:皮温升高,出现花斑状紫绀,皮肤坏死。

[护理目标]

深静脉血栓:维持良好的肢体血流,预防血栓形成或脱落。

血栓性浅静脉炎:局部红肿,疼痛消退。

[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

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

给予患肢温热敷。

遵医嘱给予溶栓及抗凝剂,保证剂量准确,观察效果。

指导病人使用适合的弹力袜并抬高患肢以保证血液回流:弹力袜过松无效,过紧则阻止回流而促成血栓形成。

多饮水,记录出入水量,以防血液粘稠度增加。

逐渐起床活动,防止血栓形成。

内科治疗无效时可视情况作外科手术治疗。

血栓性浅静脉炎:

向病人解释本病通常不需住院治疗。

卧床休息,抬高患肢2-3d。

指导病人作局部热敷理疗,或洗热水澡以减轻不适。

遵医嘱指导病人应用抗炎药物及镇痛剂。

避免使用留置针。

指导使用弹力袜。

一旦需要外科静脉切除手术时,做好解释。

[重点评价]

深静脉血栓有无形成/脱落。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症状有无消息。

二、知识缺乏

[相关因素]

对疾病缺乏信息及指导。

[主要表现]

对疾病的原因、治疗、预防不了解。

[护理目标]

病人了解有关治疗、预防知识。

[护理措施]

本病可复发,向病人宣教预防知识。

向病人解释高危因素,如妊娠、静脉曲张、肥胖、外科手术、年老者、缺乏活动者都可发病和加重病情。

指导病人缓解疼痛的方法,如改变体位,使用湿/热敷理疗等。

解释血栓性浅静脉炎及深部血栓形成的治疗、预后不同:

血栓性浅静脉炎可经积极的护理而减轻症状,在家休息勿需住院。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则可危及生命,需要抗凝治疗。

[重点评价]

病人对所患疾病的治疗、预后、自我防护的了解程度。

三、自理缺陷

[相关因素]

患肢血栓形成疼痛而活动不便。

慢性静脉高压致肢体残废。

[主要表现]

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护理目标]

病人在病情缓解期生活可基本自理。

[护理措施]

严格卧床休息期间,协助全部生活护理。

抬高床头,移近床头桌便于病人取放物品。

及时回复呼叫铃声。

疼痛缓解期,提供条件鼓励病人自理,指导病人活动时注意勿远离扶手或其他支撑物。

[重点评价]

病人活动耐受力或活动范围。

四、潜在并发症--出血

[相关因素]

使用抗凝药物。

[主要表]

静脉穿刺点、皮肤、粘膜、伤口等出血。

关节、骨疼痛。

意识改变提示颅内出血。

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增加2-2.5倍

[护理目标]

减少出血的危险。

预防血栓形成。

APTT结晶果正常。

[护理措施]

严格遵医嘱使用肝素的剂量。

观察皮肤、粘膜、伤口、穿刺点有无出血现象及意识改变。

集中治疗,避免反复采血或静脉穿刺、肌内注射。

如有出血,停用肝素;出血不易止住时,可加压包扎穿刺点并观察有无内出血现象,如心率增加、血压下降等。

[重点评价]

有无出血现象。

  • 生活护理
  • 身体护理
  • 临床护理
  • 慢病护理
  • 急救护理
  • 婴儿护理
  • 日常护理
  • 女性护理
  • 老人护理
  • 皮肤护理
  • 眼部护理
  • 乳房护理
  • 口腔护理
  • 手部护理
  • 私处护理
  • 内科护理
  • 儿科护理
  • 肿瘤科护理
  • 外科护理
  • 男科护理
  • 妇产科护理
  • 肝病
  • 胃肠
  • 心血管
  • 呼吸
  • 秘尿
  • 血液科
  • 内分泌科
  • 神经科
  • 风湿免疫科
  • 手术科
  • 术后护理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