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健康
网站导航
在不同场合如何避震 在高大复杂的建筑物怎样避震
更新时间:2022-05-16 09:03:41

  导语:我国的地震活动具有强度大、频度高、分布广等特点,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所以大家要多学习一些避震知识。那么,大家清楚在不同场合如何避震?在高大复杂的建筑物怎样避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不同场合如何避震

  在户外怎样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人多的地方;

  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高大烟囱、水塔下,避开立交桥等一类结构复杂的构筑物;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

  避开危险场所,如:狭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高门脸等。

  在家庭怎样避震

  在楼内,应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在平房,根据具体情况或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或者跑出室外空旷地带。

  地震后房屋倒塌有时会在室内形成三角空间,这些地方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它包括炕沿下、坚固家具下、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因此,当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里要注意利用它们。

  室内避震要注意:

  保持镇定并迅速关闭电源、燃气,随手抓一个枕头或坐垫护住头部在安全角落躲避;

  躲避时不要靠近窗边或阳台上去!

  千万不要跳楼!

  在高大复杂的建筑物怎样避震

  不要停留在过街天桥、立交桥的上面和下方。注意躲开广告牌、街灯、物料堆放处。

  要躲开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高大建筑。

  在学校怎样避震 不要向教室外面跑,应迅速用书包护住头部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待地震过后,在老师的指挥下向教室外面转移;

  在操场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

  在野外和海边怎样避震

  在野外:要避开山脚、陡崖和陡峭的山坡,以防山崩、泥石流滑坡等;

  在海边:要尽快向远离海岸线的地方转移,以避免地震可能产生的海啸的袭击。

  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保护好头部;

  千万不要慌乱拥向出口,避开人流的拥挤,避免被挤到墙或栅栏处;

  在商场、书店、展览饱、地铁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远离玻璃橱窗、柜台或其他危险物品旁边;

  在行驶的电(汽)车内要抓牢扶手,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特殊情况下的求生要点

  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待摇晃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转移时要弯腰或匍匐、逆风而行。

  燃气泄漏时:同火灾时一样,遇到有毒气体泄漏时,要用湿布后住口鼻,逆风逃离,注意不要使用明火。

  地震震级一共分为几个等级

  1、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2、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3、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4、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如9·7彝良地震)。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5、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如8·3鲁甸地震,2·6高雄地震)。

  6、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如8.8九寨沟地震,4·14玉树地震,4.20雅安地震,7.18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地震)。

  7、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如5·12汶川地震,3·11日本地震)。

标签: 不同 场合 如何 高大 复杂 建筑物 怎样
  • 教育
  • 美食
  • 健康
  • 数码
  • 家居
  • 娱乐
  • 生活
  • 时尚
  • 旅游
  • 社会
  • 情感
  • 汽车
  • 健身
  • 育儿
  • 科技
  • 游戏
  • 自然
  • 历史
  • 文化
  • 国际
  • 宠物
  • 财经
  • 星座
  • 体育
  • 风水
  • 佛学
  • 军事
  • 生产
  • 房产
  • 手工
  • 技术
  • 摄影
  • 机械
  • 科学
  • 绘画
  • 音乐
  • 其他
  • 养生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