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健康
网站导航
静脉输液规范的操作应该是什么样的?
更新时间:2013-06-21 16:03:56

导读:静脉输液法是护理工作者需掌握的最常用的一项操作技术,也是临床工作者最基本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静脉输入大量无菌溶液和药物,达到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补充水和电解质,以调节和维持酸碱平衡,输入解毒、抗生素等药物,达到解毒、控制感染、利尿和治疗疾病,补充营养,维持热量,促进组织修复。输入脱水剂,提高血液渗透压,以达到预防或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同时借高渗作用,达到利尿消肿的作用。显而易见,静脉输液在护理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确保静脉输液技术操作准确、安全和快速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从事护理工作20余年的经历,谈一谈静脉输液应注意哪些事项:

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查对制度、依据规范操作技术程序操作的基础上,特别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 静脉输液前不可忽视操作者的心理准备和患者的准备

操作者心理准备,主要是要克服紧张情绪,尤其是涉及护理工作时间较短的工作人员,不能有畏难,怕一针扎不上丢面子等等思想包袱,确保自己正常技术的发挥。

在患者的准备方面,要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所患病等等,确定与患者的语言沟通内容,打消患者的顾虑,增强患者对操作者的信任,取得患者的配合。遇到儿童输液时要取得陪护家属的配合。

2 静脉输液部位的选择

在遵循由远端到近端,小儿一般选择头部浅静脉、抢救输液大静脉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还应综合考虑输什么药液。患者皮表情况,是否狂燥等因素,来确定部位,以达到保护静脉血管(为患者长期治疗做好准备)给药安全,便于固定等目的。

3 静脉穿刺方法

静脉穿刺一般采用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的方法,穿刺时不要直接一次刺入,防止穿透静脉血管,应采取先进皮肤,再进静脉血管,见回血后,根据静脉血管状况和针头的大小,决定进入静脉血管的针头长度,但要确保针头斜面全部进入静脉,又不穿破静脉,防止液体渗漏,给甘露醇、山梨醇、锑剂等可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更应注意确定针头斜面全部刺入静脉内方可给药;中老年血管硬化、皮肤松弛者,静脉穿刺前,先用右手食指按压选择好的静脉血管,并横向轻推,确定静脉血管在皮下是否有滚动感,如有滚动感者,要选择从静脉正上方穿刺法,针头进入皮下后,用左手食指、拇指在针头刺入皮肤部位静脉血管4 cm~6 cm的近端和远端,绷紧血管,用针尖压住静脉血管上方外壁,与其成15°角进针。

在患者失血性休克等情况下,血管充盈度极低时,应根据解剖部位选择,肘正中静脉、踝静脉等体表大静脉,穿刺时按这些静脉的解剖位置进行,在无法抽取到回血时,推入适量生理盐水,来确定针头是否刺入静脉血管,穿刺时,注意是否有穿空感。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操作中,要注意刮净穿刺部位周围直径不小于6 cm~8 cm的头发,用淡软皂温水擦洗干净胎脂和污垢,以便于血管的选择、穿刺后固定和避免穿刺中胎脂、污垢堵塞针头。

4 固定

穿刺完成后,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不同的固定方法,对昏迷、狂燥、小儿等患者,应考虑进行局部肢体夹板固定,必要时辅助绷带拴拉固定,但应注意观察,注意远端血液循环,防止固定过紧给患者造成伤害,同时也用防绷带缠绕等其他意外伤害的发生。

5 输液速度的调节

要根据患者状况和输入药液因素,确定和调节输液速度,对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疾患的患者,输液速度宜慢;输入高渗盐、含钾药物,升压药滴入速度宜慢,对失血性休克等抢救患者,需快速补充血容量时,可快速滴入,也可同时两路给液。

6 观察

患者进入补充液体给药状态后,操作者要特别注意观察:一是注意观察有无心慌、气短等,滴速过快反应,随时调节速度;二是注意观察有无发热寒颤等致热源反应,随时对症处置;三是注入有过敏性药物时,应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及时对症处置;四是还应观察有无其他异常反应,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处置。观察是贯穿于输液的全过程,护理工作者一定要有对患者生命安全负责的高度责任心,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 健康体检
  • 人群体检
  • 分类体检
  • 体检常识
  • 健康自测
  • 疾病体检
  • 体检专题
  • 体检动态
  • 老人体检
  • 儿童体检
  • 亚健康体检
  • 入职体检
  • 出国旅游体检
  • 婚前体检
  • 特殊套餐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