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健康
网站导航
急救“熊猫”眼 做明眸美人
更新时间:2011-02-27 22:43:44

img1.src="";document.getElementById("titlediv00").innerHTML=""; 让人望一眼就能记住的美丽大眼睛,怎么可以有黑眼圈?广告词这样说。然而,喝咖啡、上网、熬夜,一觉醒来,镜子里的自己“面目可憎”,眼睛下面青乌一片,活脱脱一只“大熊猫”。

年龄不同

黑眼圈成因不同

眼睑部位的皮肤是全身上下最薄的地方,皮肤的色素或皮下的血流颜色很容易反映在眼皮表面。

一般人的皮肤有两种颜色,背部较深,腹部较浅。如果你的眼部皮肤和背部颜色差不多,那解决起来就有些困难了。因为你的黑眼圈问题和可爱的大熊猫一样,是天生的。不过,大多数人的黑眼圈还是后天造成的。

3招应急术

30分钟击退黑眼圈

谁都知道,充分的睡眠休息是防治黑眼圈的最佳方法,可工作、娱乐、失眠却总让我们在凌晨时分才合上眼。一觉醒来,悔之晚矣。3招应急术,可以在30分钟之内有效击退黑眼圈。

冷热敷眼

准备两只用特殊液体制成的舒目镇静眼罩,其中一只用微波炉加热半分钟,热敷双眼5分钟。与此同时将另一只放进冰箱里冷却,热敷后取出冰箱里的冷眼罩冰敷双眼5分钟,加速血液流通,缓解黑眼圈。

茶叶包敷眼

把泡过的茶叶包滤干,放在冰箱中片刻,取出敷眼。记住一定要滤干,否则茶叶的颜色反而会让黑眼圈更加明显。

土豆片敷眼

土豆片敷眼:土豆具有美白的功效,把土豆切成薄片,敷在黑眼圈处,美白黑眼圈处肌肤,从而改善黑眼圈的状况。

黑眼圈治不如防

当然,应急术只能用来应急,用多了就没效果了。黑眼圈应该以预防为主,预防远胜于治疗。尤其是色素型黑眼圈,一些涂涂抹抹的按摩方法很难对它起效果,出门前应该认真做好防晒工作。有些防晒霜涂抹时要求避开眼部周围,而眼周皮肤最薄,曝晒后最容易出现色素沉积,因此最需要防晒,在紫外线强烈的季节出门前最好戴上墨镜,撑把太阳伞。要想彻底解决黑眼圈烦恼,还需要从饮食、作息、日常护理等多方面的生活习惯下手。

“睡”掉黑眼圈

睡眠是预防和对付血管型黑眼圈的最佳招数。一般而言,每天睡眠时间保证在8小时左右最合适。晚上10点到凌晨2点处于熟睡状态的话,血液循环系统会处于最佳状态。如果过了这段时间仍未睡,黑眼圈就会变得很严重。

睡觉时候枕头不能太低,高枕头会使血液不集中于眼部,减低患黑眼圈的机会。一个好用的足枕也很有帮助,睡觉时垫在脚下,当睡眠时足部的高度就会略高于心脏时,可以更好地促进血液循环。第二天一早浮肿不但会完全消失,良好的血液循环和神经末梢的活跃,更可以让你有个漂亮的水嫩嫩好脸色黑眼圈自然也不见了。

“吃”掉黑眼圈

鸡蛋:鸡蛋中富含优质蛋白质,而蛋白质又能促进细胞再生,因此经常食用鸡蛋,增加蛋白质的摄入,能够缓解黑眼圈形成。类似食物:瘦肉、禽蛋、水产品。

芝麻:芝麻能帮头发加黑,却能帮黑眼圈祛黑。这是因为它所富含的维生素E对眼球和眼肌具有滋养作用,从而能缓解黑眼圈的形成。类似食物:花生、核桃、葵花子。

胡萝卜:维生素A是公认的对眼睛非常有益的元素,除了对眼球和眼肌有滋养作用外,还能维持上皮组织正常机能,改善黑眼圈。胡萝卜是含维生素A最丰富的食物之一。类似食物:动物肝脏、奶油、禽蛋、苜蓿、杏等。

“按”掉黑眼圈

不少眼霜都号称具有淡化黑眼圈的作用,而实际使用中,有些效果并不明显。这可能是使用方法的问题,使用眼霜时进行适当的按摩,可以促进眼霜中的营养成分吸收,促进眼部血液循环。

第一步:做右眼时,将右手食指横放眼袋上。左手食指从眼角开始,拍打右手食指至眼尾处。做完1次,休息5-6秒,再做第2次(左眼则用左手)。

第二步:用中指在眼袋的位置,由眼头开始打圈按摩至眼尾(以5个圈为准),每边眼重复做一次。

第三步:将食指及中指轻按在眼袋的位置,轻移到太阳穴并轻压3秒。重复动作5次。

  • 中毒急救
  • 灾难急救
  • 野外急救
  • 其他急救
  • 急救需知
  • 食物中毒
  • 农药中毒
  • 气体中毒
  • 其他中毒
  • 地震
  • 火灾
  • 洪水
  • 其他灾难
  • 车祸
  • 其他野外
  • 溺水
  • 雷击
  • 生活急救
  • 运动急救
  • 儿童急救
  • 老人急救
  • 急救护理
  • 急救常识
  • 急救药品
  • 专家谈急救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