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认生期_健康室育儿专题
健康室首页健康问答
我的健康室收藏本页
白癜风 阳痿 早泄 血管瘤 牛皮癣 肿瘤科 前列腺炎 糖尿病 血管损伤 癫痫 男性不育 手足口病 子宫肌瘤 股骨头坏死 高血压 全部>>
提问

宝宝认生期

  来源:育儿专题  编辑:健康室网

  几乎每个宝宝在一岁左右都经历过这个所谓的“认生期”。大部分爸爸妈妈遇到这个问题时会非常诧异,为什么孩子突然性情大变,而且经常会有过激的反应?专家通过观察发现:“宝宝的认生期随着她的成长而自然产生,

  几乎每个宝宝在一岁左右都经历过这个所谓的“认生期”。大部分爸爸妈妈遇到这个问题时会非常诧异,为什么孩子突然性情大变,而且经常会有过激的反应?专家通过观察发现:“宝宝的认生期随着她的成长而自然产生,很可能在一夜之间,认生期就到来了”。

  宝宝认生主要是由于他的心理发育所导致

  大部分孩子的认生期开始于八个月大的时候,所以人们也把这个时期称为“8月之恐惧”。而到了12个月大的时候,这种现象基本上会消失,但是也有些孩子会将它持续到三岁。孩子在这个期间认生,其实是他们心理发育的表现。

  0~8个月,对宝宝来说看不到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也包括爸爸妈妈和陌生人。也就是说没有熟悉或陌生的概念,也没有认生反应。虽然有时候宝宝可以通过声音和气味识别妈妈,但是更多的时候只要有人照顾他就行了,至于这个人是谁,小宝宝无所谓,他只是不想一个人待着。

  8~12个月,宝宝开始进入“联系期”,他开始和某些让他印象深刻的人建立起联系,通常这些人是妈妈和爸爸,或者是在宝宝饿了、困了或害怕的时候,可以求助的人。专家解释说说:“认生是一个标志,说明孩子开始建立与某些具体的人的联系。”所以当宝宝意识到妈妈不在房间里时,便会大声喊她,是因为他需要妈妈的陪伴。而且此时孩子能够从长相、声音将其他的人从他们的“联系人”中区分出来,并用一种小心翼翼的、保持一定距离的态度对待他们。

  认生期为何会在这个时期出现,到目前为止还解释不清楚。科学家们猜测,早年的恐惧可能对孩子的生存很重要。他们解释说“认生期一般产生在在孩子8~12个月,这正是学走路的时候。这个时候孩子要想办法让他信任的人留在身边,以帮助他对付学习走路时遇到的各种危险,于是对陌生人会产生抵触情绪。”

  12月以后,可以肯定的是,认生期会随着孩子的成长慢慢消失。开始认生的孩子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学到如何信任他的“联系人”,因为他们总是能回到他的身边。渐渐地孩子的经验帮助他形成这样的感觉:在他需要的时候,妈妈真得会立即出现,因此他也就不那么害怕陌生的事物了,认生的反应也就慢慢消失了。

  认生的反应和方式是由孩子的性情决定的

  不同的孩子的认生程度是不一样的,有些孩子突然变得有些害羞,躲在妈妈的身后,但是不忘记偷偷地张望;有的孩子当别人和他打招呼或的时候,他却哭喊着跑到妈妈跟前。认生反应的方式和强度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由孩子的性情决定。

  如果孩子越哭越厉害,根本没有办法哄,而且只要生人一走近,就有这样的反应,有可能有发育障碍,应该带他去看儿科医生。同样,如果孩子根本就不认生,也不是正常现象,这意味着,孩子没有和任何一个人建立深层次的联结。也就是说他可能连自己的爸爸妈妈认不出来。所以孩子必须要认生,这是他成长的标志之一。

  慢慢亲近认生的孩子

  投其所好。对于那些特别认生的孩子,与他们接触的时候应该尽量创造一种“你是值得信赖的”气氛。如果这一招不灵,可以先递给孩子一个玩具,争取他的对你好感,再开始和他交谈。

  慢慢接近认生的孩子。另外,对待认生的孩子,应该慢慢地走向他,用温和的声音与他交谈,当孩子发出可以接近的信号的时候,再亲近他。这比“冒然”地抚摩他要好得多。

  要和陌生人说话。经验表明,如果孩子从小就经常与陌生人打交道,或者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认生的反应就不会那么强烈。这也提醒了爸爸妈妈不要把孩子抱紧不放手,最好能从新生儿期就让他生活在人群中,比如时常让亲戚或朋友来家里看护宝宝几个小时。

  不要认为是自己教育不力。还有一点是,孩子对身材高大、声音洪亮、一脸大胡子的男人会表现出尤其的害怕。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这样的形象和孩子印象中的妈妈差别太大了。另外,即便不是长胡子的男人,而是孩子的姨妈在孩子的脸上亲一下,也同样会引来号啕大哭作为对那一“吻”的“收据”。你不必为孩子的失礼而自责自己的教育不力。实际上认生也是一种“返祖”的表现,因为从进化生物学上来看我们的祖先——猿人,就没有掌握那么多礼节而且也不太会克制自己的情绪。

  推荐阅读:宝宝的认生期怎样可以温柔度过  让宝宝度过认生期

广告合作 网站简介 换链接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健康XML 健康TXT 给健康室提意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健康室 版权所有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经营许可证编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