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健康
网站导航
新冠疫苗加强针什么时候打 安徽多地开打新冠疫苗加强针
更新时间:2021-10-11 09:37:06

  我国大多数人都已经接种新冠疫苗,而最近很多人都在了解加强针,并且有些地区也都开始接种加强针了,那么我们便了解一下新冠疫苗加强针什么时候打?安徽多地开打新冠疫苗加强针?

  新冠疫苗加强针什么时候打

  如果想要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建议间隔半年或半年以上,新冠疫苗加强针什么时候打正常情况下没必要打加强针,一般要等抗体降低了,才会考虑是否需要加强针。与常规疫苗接种规律一样,接种新冠疫苗6个月后,综合抗体水平会下降1.4-12.4倍,这是人体免疫系统的自然反应。我们需要确保新冠状病毒疫苗的加强针能提高抗体效价的有效性,并且对人体没有不良反应。在完成全程免疫6个月后进行一次加强免疫,在很短的时间,抗体水平就显著升高。同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哪些注射接种新冠疫苗后未能产生抗体或抗体效价相对较低,从而进一步明确哪些人群可以注射加强针。

  安徽多地开打新冠疫苗加强针

  9月份以来,河南、浙江、广东、安徽、天津等多地明确开打新冠疫苗加强针。健康时报梳理发现,接种对象大多明确为机场、口岸、边检、医院等工作人员,以及60岁以上人员,一般要求是按照原定免疫程序接种完6个月后。同时,安徽阜阳颍州疾控中心通知显示,10月9日开始请满足条件者前往就近新冠疫苗接种点再次接种一针新冠疫苗。据新安晚报,10月9日上午在安徽安庆大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加强针”的市民已有80多人。9月2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二级巡视员崔钢表示,针对加强免疫,前期国家卫健委组织专家开展了论证,根据灭活疫苗两剂次免疫后6个月加强免疫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数据,专家建议首先针对已经接种过灭活疫苗的机场、口岸、边检、医院等工作人员,以及60岁以上人员等其他重点人群进行加强免疫。其他技术路线的加强免疫策略目前专家也在进行研究。 根据专家对加强免疫的意见和疫情防控需要,目前正在加紧研究制定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相关政策。

  新冠疫苗加强针是否有必要打

  从国际形势看,全球进入新一轮感染高峰,美国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已批准第三剂增强疫苗。从国内疫苗看,我国民众主要接种的是国药和科兴的新冠灭活疫苗,近期这两家公司都报告了第三针疫苗的临床研究结果。结果显示,第三针疫苗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仍像接种第一针和第二针一样安全;同时,第三针接种后,受试者的中和抗体水平快速大幅提升,这预示着疫苗保护效果可能大幅度提高。疫苗加强针什么时候打,与我国疫苗接种进度密切相关。要尽量覆盖更多的人群,让没有禁忌证的人群尽快完成第一、二针疫苗的全程接种。截至8月18日,我国疫苗接种剂次已突破19亿。如果要达到总人口80%的全程接种率,还需完成约3.56亿剂次的疫苗接种,按目前每日千万剂次的接种数量算,一个多月即可完成目标。如果把目标换成90%的人口接种,还需至少两个多月。

  新冠疫苗加强针和基础针区别

  可能剂量不同。新冠病毒疫苗增强剂和新冠病毒疫苗是同一种疫苗。助推器不需要重新开发。这只是现有疫苗的又一次注射。当然,剂量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而有所不同。所谓疫苗加强剂注射,是指在常规使用疫苗剂型和剂量注射后进行的附加接种。加强注射可以提高疫苗的预防效果。加强注射并不是新冠疫苗的最初创制。以前增压喷射的方法很多。比如乙肝疫苗,当人体的乙肝表面抗体降低到10iu/L时,可以考虑注射加强针。注射后可提高体内抗体效价,提高对相关疾病的预防效果。

标签: 疫苗 加强 什么 时候 安徽 开打
  • 教育
  • 美食
  • 健康
  • 数码
  • 家居
  • 娱乐
  • 生活
  • 时尚
  • 旅游
  • 社会
  • 情感
  • 汽车
  • 健身
  • 育儿
  • 科技
  • 游戏
  • 自然
  • 历史
  • 文化
  • 国际
  • 宠物
  • 财经
  • 星座
  • 体育
  • 风水
  • 佛学
  • 军事
  • 生产
  • 房产
  • 手工
  • 技术
  • 摄影
  • 机械
  • 科学
  • 绘画
  • 音乐
  • 其他
  • 养生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