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健康
网站导航
2022河南秋收是几月份 河南省每年秋收是在几月份
更新时间:2022-07-18 11:33:01

  导语:秋收是指各种作物成熟,有稻谷成熟、玉米成熟、花生成熟、红薯成熟等等,这些果实长得都是很饱满的。最近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2022河南秋收是几月份?河南省每年秋收是在几月份?一起来看看。

  河南秋收是几月份

  河南秋收是9月份,以2018年为例,河南省农业厅公布的数字显示,截至9月25日下午,全省秋作物收获已超过六成,玉米、水稻、花生、瓜菜等主要秋作物收获面积都超过了50%。

  从种植区域来看,南部、中部地区收获均过半。驻马店、汝州、固始收获过八成,郑州、平顶山、南阳、信阳、鹿邑收获过七成,新乡、濮阳、漯河、商丘收获过六成,洛阳、安阳、许昌、周口、济源、巩义、兰考、长垣收获过五成。

  河南什么时候收麦子

  1、河南地区一般大部分是在6月由南向北步入小麦的收获时节,但是品种不同收割时间也不同,比如冬小麦6月下旬-7月上旬收,春小麦3月下旬-4月上旬播种,7月中下旬收割。

  2、通常在上午9-11点或者下午4-6点收割最好,这两个时间段麦子不会潮湿,且容易脱粒,有利于收割。在收割时要密切关注天气问题,以防雨水降低麦子的产量和质量。

  3、小麦成熟度决定小麦是否可以收割,小麦成熟可以分为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三个阶段,这时小麦籽粒中干物质积累达到高峰,品质好,产量最高,生理也完全成熟,是人工收获的最佳季节。

  河南地区一般在6月由南向北步入小麦的收获时节,但是品种不同收割时间也不同,比如冬小麦6月下旬-7月上旬收,春小麦3月下旬-4月上旬播种,7月中下旬收获,通常在上午9-11点或者下午4-6点收割较好,这两个时间段麦子不会潮湿,且容易脱粒,有利于收割,在收割时要密切关注天气问题。

  河南收麦子一年收几次

  1、小麦跟水稻不一样,水稻有早稻和晚稻之分一年可以收两次,但是小麦它全年只种植一次,所以小麦全年只能收割一次。

  2、在收获时间上河南地区一般是在6月开始由南向北步入小麦的收获时节,最早的地方是南阳,它在每年5月22号以后就开始收割,由于6月份天气多降水,要注意及时快速收割。

  3、种植小麦时也要注意天气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还要及时的防治蚜虫对小麦的伤害,并且要注意为小麦增加营养。

  秋天丰收的农作物有什么

  一、玉米

  玉米在秋天成熟采收,每年的8-10月份是成熟收获的时间,具体的采收时间根据播种的时间有所差别。玉米一般都在苞叶变白或籽粒顶端变硬时采收,成熟时,玉米的果穗苞叶变白干枯,籽粒灌浆停止,基部变硬,水分含量下降,此时采收最适宜。

  二、大豆

  大豆一般是在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开始收获,要把握好采收时间。如果采收时间过早,籽粒尚未充分成熟,蛋白质和油分含量都比较低,如果采收时间过晚,会造成大量杂荚掉粒。

  三、花生

  花生也是在秋季成熟丰收,最佳收获时间都是在8月下旬到10月初,根据我国南北方的差异,收获时间略有差别,北方地区在9月份后收获,江淮地区在8-9月收获。花生采收成熟时,上部叶片变黄,中下部叶片由绿转黄,叶子逐渐脱落,茎枝转为黄绿色,此时可以收获了。

  四、红薯

  红薯在秋季成熟采收,在5-6月份种植的红薯在10月中下旬收获,6-7月份种植的红薯在11月上旬至枯霜前收获。

  五、水稻

  水稻是一种谷类作物,也是在秋季成熟采收。

  六、其他农作物

  除此之外,还有高粱、芝麻、棉花等。

标签: 河南 秋收 月份 河南省 每年 是在
  • 教育
  • 美食
  • 健康
  • 数码
  • 家居
  • 娱乐
  • 生活
  • 时尚
  • 旅游
  • 社会
  • 情感
  • 汽车
  • 健身
  • 育儿
  • 科技
  • 游戏
  • 自然
  • 历史
  • 文化
  • 国际
  • 宠物
  • 财经
  • 星座
  • 体育
  • 风水
  • 佛学
  • 军事
  • 生产
  • 房产
  • 手工
  • 技术
  • 摄影
  • 机械
  • 科学
  • 绘画
  • 音乐
  • 其他
  • 养生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