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健康
网站导航
肠道疾病患者为什么要注意饮食?
更新时间:2022-08-12 11:15:20

  饮食相关的胃肠道反应主要是由于食物刺激了肠道的机械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如辣椒素),或改变胃肠道传输功能、渗透压或分泌功能。具体机制如下:

  一、 食物过敏

  据统计,1%~4% 的美国人群存在食物过敏。食物过敏的机制可分为 IgE 介导(1 型超敏反应)和非 IgE 介导。IgE 介导的过敏反应起病急,最常发生于花生、坚果、鸡蛋、牛奶、大豆、鱼、贝壳、草莓和小麦等食物。最常见的过敏反应为急性荨麻疹,常见的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吞咽困难、腹痛、呕吐和腹泻。皮肤针刺试验比放射性过敏原吸附试验对诊断 IgE 超敏反应更有价值。非 IgE 介导的过敏反应由 Th2 细胞介导,起病较缓,症状局限在胃肠道。

  二、 食物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反映了多种疾病过程的非免疫性反应,包括非乳糜泻性麸质过敏(NCGS),食物中化学成分的影响(如组胺、谷氨酸盐、咖啡因)、酶缺乏症(如乳糖酶)、运输障碍(如果糖)、食物中的短链碳水化合物的影响。尤其是,IBS中50%~70% 的患者存在食物不耐受,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食物引起的胃肠道不适症状在女性中高发。常见的不耐受食物包括: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咖啡、酒精、牛奶、巧克力、豆类、洋葱、卷心菜及脂肪、香料含量高的食物。

  三、乳糖酶缺乏

  是与食物不耐受关系最密切的酶缺乏症。果糖是一种单糖,常导致 IBS 患者出现腹部不适症状。由于小肠上皮细胞内果糖转运体 GLUT-5 数量有限,导致果糖在小肠的吸收较少。未被吸收的果糖可加快肠道蠕动,增加肠道产气。50% 的健康自愿者口服 25 g 果糖后出现果糖吸收不良的表现,而口服 50 g 果糖后出现吸收不良者的比例可高达 75%。短链碳水化合物,通常存在于谷物、水果、蔬菜、豆类、坚果中,包括果聚糖、低聚半乳糖(半乳糖体)及多元醇。这些物质在小肠中难以吸收,可使大肠渗透压增加,结肠细菌发酵,导致胃肠道不适。结肠细菌发酵又可产生氢、甲烷、二氧化碳及短链脂肪酸。

  四、 肠道渗透压改变

  是 IBS 饮食相关症状的潜在致病机制,在腹泻型 IBS(IBS-D)患者中多见。有研究发现食用小麦、大豆、牛奶、酵母的患者,镜下肠黏膜上皮损伤、上皮内淋巴细胞增生、绒毛间隙增宽等表现更为多见。

  、 内脏高敏感性

  与健康人群相比,肠道疾病患者可能对某些食物(如辣椒素)的耐受低于正常人群。

  六、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

  SIBO 可导致部分 IBS 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SIBO 的临床症状并无特异性,与食物不耐受、肠道微生态失调等症状类似。尚缺乏可实践的检验金标准。

  七、 肠道微生态

  饮食不节,不节制所带来的肠道微生物环境的改变,会导致腹泻,腹胀,便秘等不同表现的临床症状。

标签: 肠道 疾病 患者 为什么 注意 饮食
  • 教育
  • 美食
  • 健康
  • 数码
  • 家居
  • 娱乐
  • 生活
  • 时尚
  • 旅游
  • 社会
  • 情感
  • 汽车
  • 健身
  • 育儿
  • 科技
  • 游戏
  • 自然
  • 历史
  • 文化
  • 国际
  • 宠物
  • 财经
  • 星座
  • 体育
  • 风水
  • 佛学
  • 军事
  • 生产
  • 房产
  • 手工
  • 技术
  • 摄影
  • 机械
  • 科学
  • 绘画
  • 音乐
  • 其他
  • 养生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