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健康
网站导航
骶尾部i毛疾病
更新时间:2022-08-12 11:17:02

  (原文发表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罗永 武文林,骶尾部藏毛疾病的诊治:附19例报告2009.18(12):1318-1319.)

  骶尾部臀间裂软组织的窦道、囊肿通常称为i毛窦或i毛囊肿, 统称为i毛疾病。其内i有毛发是其特征,好发于青壮年,尤其是毛发重的患者,男性多见,是一种少见疾病。目前认为发病因素有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两方面。在胚胎3-5周神经管闭合进程中,由于脊柱背部中线部位的神经外胚层与皮肤外胚层分离不完全而形成先天性上皮残留或凹陷。而后天性因素是由于臀部反复的扭动摩擦,导致体毛逐渐刺入皮肤,形成一个负压状态的短管道,当毛发脱落即被吸入短管道,聚集于皮下脂肪层内成为“异物”。极易发生感染,形成骶尾部窦道或囊肿。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罗永

  随着对i毛疾病的深入认识,近年来对本病的报道逐渐增加。最初的典型表现为骶尾部小的窦道,挤压有少量浓性分泌物。也可出现周围皮肤红肿、压痛,局部炎性包快等症状。作者对本组19例i毛疾病患者全部施行了手术治疗。其中对12例骶尾部藏毛窦道未合并明显感染的患者行一期切除缝合。手术在局麻或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先用亚甲兰沿窦道内注射染色,以利于术中寻找切除窦道壁。然后在窦道口插入探针,沿探针方向作梭形切口,切开藏毛窦腔,内见较多肉芽组织和多根长而粗的黑色毛发。切除窦腔壁全部肉芽瘢痕组织,切除窦腔底部时注意不可损伤穿破骶前筋膜。根据伤口长度先行3-5针减张缝合暂不结扎,然后间断缝合皮下及骶前筋膜浅层并放置细硅胶引流管,术后接负压吸引器。缝合皮肤后用纱布卷覆盖伤口收紧结扎减张缝合线。术后静滴头胞塞肟钠或洛美沙星7d,48小时撤除引流管,14d拆线,伤口均一期愈合。3例骶尾部有2个窦道口者,瘘口位于臀间裂中线和两侧,行窦道切除部分缝合术,将整个窦道腔彻底切除,范围较大,伤口两侧皮肤与窦腔底部全层间断缝合,留有中间一部分伤口用凡士林纱条覆盖,待其肉芽组织生长愈合。术后常规抗炎治疗14d,然后单纯换药,3d一次,25d-30d后痊愈。4例骶尾部藏毛囊肿患者有两例行囊肿切除一期缝合,术后14d拆线痊愈。另2例囊肿表皮红肿的小儿患者行单纯切开引流换药,20d-26d后伤口 痊愈。全组患者进行了12-18个月随访全部痊愈未见复发。

  治疗体会:因窦道反复多次的复发、感染可使窦道腔扩大或形成多发性窦道,使手术难以一期切除愈合,所以骶尾部i毛疾病临床上一经确诊即应及早手术治疗。手术选择主要取决于病变程度,有无病灶感染等因数。第一次手术尤其重要,处理不好就可能复发。对于单发窦道,周边无红肿压痛,无脓肿形成均可一期切除缝合。如为多发窦道,病史较长,反复发作,窦道较深超过7.5cm则应根据情况处理。如切除范围较大可行Z型皮瓣成型或窦道切除部分缝合术。窦道或囊肿处于急性炎症状态时,先行抗炎治疗后再行手术为宜;或者可作单纯切开引流,3月后再行根治手术。本组有12例窦道内可见多根毛发。2例小儿藏毛囊肿继发感染行切开引流的患者未见毛发。5例既往曾作过切开引流、窦道搔刮手术的患者也未发现毛发,可能与以前的引流、搔刮手术去除了窦道腔内的毛发有关。

  小儿骶尾部i毛囊肿较少见,本组有2例分别是出生后3月和9个月的婴幼儿,因发生骶尾部红肿、感染时来就诊发现本病。B超显示骶尾部皮下组织囊性改变,无明显包膜,MRI显示囊肿位于骶尾椎后方,与椎管不相通。及时切开引流,经抗炎、局部换药后痊愈。因骶尾部接近骶骨角处的皮下脂肪少,骶骨裂孔表面仅覆以皮肤及一层纤维膜,容易受挤压引起局部褥疮,一旦感染容易波及到椎管,可合并细菌性脑膜炎,硬膜外脓肿等。此时要争取主动,尽早切开引流。当感染合并椎管内脓肿时,病情进展讯速,持续高热,白细胞数明显增高,骶尾部窦道周围皮肤红肿、流脓,甚至出现脊髓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此外在对小儿患者的诊治中,要注意脊髓栓系症的鉴别。后者除可具有i毛疾病的临床表现外,主要是肢体活动障碍,表现为肌力低下,活动减少,或仅有大腿活动而无小腿活动,不能站立等。可出现大小便失禁,便次增多等症状。经查CT或MRI可以确诊。

标签: 尾部 疾病
  • 教育
  • 美食
  • 健康
  • 数码
  • 家居
  • 娱乐
  • 生活
  • 时尚
  • 旅游
  • 社会
  • 情感
  • 汽车
  • 健身
  • 育儿
  • 科技
  • 游戏
  • 自然
  • 历史
  • 文化
  • 国际
  • 宠物
  • 财经
  • 星座
  • 体育
  • 风水
  • 佛学
  • 军事
  • 生产
  • 房产
  • 手工
  • 技术
  • 摄影
  • 机械
  • 科学
  • 绘画
  • 音乐
  • 其他
  • 养生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