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健康
网站导航
世界睡眠日-好睡眠从生活规律开始
更新时间:2022-08-12 11:22:03

  每年的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越来越多的人感觉睡不够、或是醒来没精神、或是失眠,睡眠问题重重,而且目前健忘、肥胖和色斑已经成为失眠带来的三大后遗症,建议年轻人应适当早睡早起,中老年人应适当晚睡晚起,以保持健康睡眠。

  睡眠时间要顺应四季变化

  每天睡多少觉合适要因人而异,大多数人需要保证7到10个小时的睡眠。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生物钟应当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健康的睡眠,不仅有赖于正常的作息规律,而且还要顺应四季变化,适应四季生、长、收、藏的规律。

  一般来说,春、夏季节适宜晚睡早起,每天需要睡 5 个小时至 7 个小时。秋季适宜早睡早起,每天所需的睡眠时间在7个小时至8个小时。而冬季则适宜早睡晚起,每天需睡 8 个小时到 9 个小时。

  由于现代人工作时间的固定性,很难根据四季变化来严格调整作息,但对于工作忙碌的都市人来说,应该尽量规律睡眠时间。晚上 9 时到次日凌晨3时是人体细胞生长最快、也是人类生长荷尔蒙分泌的时间,错过了这段睡眠的 “ 黄金时段 ” ,就会影响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加快衰老。

  预防失眠 首先要保持生活规律

  首先要保持生活有规律,比如,尽可能提早到24点以前睡,最好是22点前睡,第二天早上6点起床,这是最合乎自然规律的睡眠时间。中午有可能的话再睡15分钟到半小时则更好,可补充夜睡不足,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

  如果出现失眠症状,应及时调整休息,不要一见失眠就害怕生其他重病,立即服安眠药。

  此外,失眠者往往是精神活动超负荷,建议可适度增加体育活动。平时还可多吃点莲心、百合、桂圆、黄花菜、小米粥、红枣等,这些天然食物都有助于睡眠。

  最易失眠职业盘点

  现代社会哪些职位睡眠最容易受干扰?答案是作家、记者、编辑、演员、医护人员、警察、创意人等其他需要日夜倒班的职业。

  建议可以适当喝一杯温牛奶,可以加入适量蜂蜜、燕麦等,平时可以多吃些土豆、杏仁、全麦面包等食物,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调整生活节奏,尽量回归正常生活节奏,舒缓神经也是很必要的,平时可以多培养听音乐、看书的习惯,学会自我放松。

  有益于睡眠的环境

  优雅宁静、光线柔和、温度适中的环境,对于息梦安眠是非常重要的。

  睡眠的环境一般有如下要求:

  1、环境安静:安静的环境是睡眠的基本条件之一。嘈杂的环境,使人心情无法宁静而难以入眠,故卧室窗口应避免朝向街道闹市或加隔音设施。

  2、光线宜暗:在灯光下入睡,使睡眠不安稳,浅睡期增多。因此,床铺宜设在室中幽暗的角落,或以屏风或隔窗与活动场所隔开,窗帘以冷色为佳。

  3、温、湿度适宜:卧室要保证温、湿度相对稳定,室温一般以20℃为佳,湿度以60%左右为宜。卧室内还要清洁优雅而利于入眠。

  4、室内空气新鲜:卧室白天应保证阳光充足,空气流通,以免潮湿之气及秽浊之气的滞留。卧室必须有窗户,在睡前、醒后宜开窗换气,睡觉时亦不宜全部关闭门窗,应保留门上透气窗,或将窗开个缝隙。氧气充足,有利于大脑细胞恢复疲劳,并利于皮肤的呼吸功能。

  名词解释:

  世界睡眠日:为唤起全民对睡眠重要性的认识,2001年,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将每年初春的第一天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2003年,中国睡眠研究会把“世界睡眠日”正式引入中国。

  “世界睡眠日”之所以定在每年初春第一天,是因为这天太阳照在赤道上,南北半球白昼与黑夜相等,人的睡眠时间和活动的时间均等,把这一天定位睡眠日比较合适,同时季节变换的周期性和睡眠的昼夜交替规律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标签: 世界 睡眠 生活 规律 开始
  • 教育
  • 美食
  • 健康
  • 数码
  • 家居
  • 娱乐
  • 生活
  • 时尚
  • 旅游
  • 社会
  • 情感
  • 汽车
  • 健身
  • 育儿
  • 科技
  • 游戏
  • 自然
  • 历史
  • 文化
  • 国际
  • 宠物
  • 财经
  • 星座
  • 体育
  • 风水
  • 佛学
  • 军事
  • 生产
  • 房产
  • 手工
  • 技术
  • 摄影
  • 机械
  • 科学
  • 绘画
  • 音乐
  • 其他
  • 养生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