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健康
网站导航
水银体温计打碎了会中毒吗 体温计的破损处理方法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2-12-25 20:35:30

  导语:温度计可以分为指针温度计和数字温度计,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人类已经设计制造出许多种类的温度计。水银体温计是需要小心存放的,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水银体温计打碎了会中毒吗?体温计的破损处理方法是什么?小编为大家又搜集一些干货。

  水银体温计打碎了会中毒吗

  水银体温计打碎了一般不会中毒。水银体温计中虽然含有少量的水银,也有一定的毒性,却具有天然的挥发性特性,常温下就可以挥发到空气中。水银体温计中的水银含量远达不到人体中毒数量,所以破碎之后少量接触,或者吸入少量挥发气体也不至于导致中毒的发生。当然了,把流出的水银清扫干净,放入封闭的塑料袋内,作为作为医疗垃圾处理,开窗通风数个小时即可。

  水银体温计怎么消毒

  水银体温计的正规消毒方法是将使用后的体温计用清水冲洗干净,纱布擦干并甩至35℃以下,置入75%酒精消毒剂的盒内,液面覆盖所有体温计,加盖浸泡30分钟,特殊感染病人使用后的体温计先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再进行常规处理。消毒剂每日更换一次,浸泡完毕取出,清水冲洗干净,干燥保存备用。

  如果是家庭使用可采取简单的消毒步骤,测量体温后将度数甩至35℃左右,先用清水冲洗,然后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或在酒精中浸泡5分钟,再用凉开水进行浸泡清洗,放入清洁盒里,以备下次使用。另外使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时建议选择腋测法,将体温计头端置于腋窝深处,用上臂将体温计夹紧,10分钟后取出读数,正常值为36-37℃,该法简便、安全而且不易发生交叉感染。

  体温计的破损处理

  水银为内聚力大的银白色液态金属,因此散落于地面时会呈滴状,若破坏其内聚力则会使其变成更多的小水银滴,不但会导致清理的困难,亦会使其更易于蒸发,如发生水银温度计或水银血压计的破坏,需依下列顺序处理:

  1、处理人员以外的非相关人士(特别是儿童)需远离水银散落区域或房间,保持水银散落处的原状,并小心不要踩到污染的区域。

  2、打开窗户以确保室内长时间通风。最好同时打开风扇、换气扇等排风装置,加快排除空气中的水银蒸气。

  3、关掉屋内加热电器及其他的空调系统。

  4、关闭与被污染房间相通的房门,以使被污染的房间与屋内其他房间隔离,避免水银蒸气扩散至其他房间。

  5、以眼药水滴管、注射管、书签、名片或塑胶片、湿润的棉棒(如医用棉签)、胶带纸等收集洒落在地面上的水银,然后将水银放入可以封口的小瓶(如饮料瓶)中,加入少量水,避免水银蒸发。绝对不要使用吸尘器,甚至以任何方式加热水银(因为那会使水银更易蒸发)。不要使用扫帚或是任何毛巾来处理或是擦拭散落处,避免水银扩散。收集的时候,手尽量不跟水银有接触。可以撒一些硫磺粉,以降低在地面不能完全收集起来的水银的毒性。

  6、收集到的水银应以气密坚固的容器贮存,将瓶盖用胶带封死并加以标示。在清理的过程中被污染到的物品(例如:衣服、地毯等),也必须放到气密的容器中。

  7、以手电筒在散落处附近检查是否有小的滴状水银残存,如尚有水银残存,重复步骤5-6。

  8、将收集的水银及相关的受污染物品暂存在屋外坚固的容器中,避免儿童及宠物碰触,联络当地环保局或乡镇市公所清洁队,并依其指定的方式排出。

  9、持续(几个小时)使被污染的房间与室外保持通风,并与其他房间隔离。如果房间受到水银污染,可以用碘加酒精点燃熏蒸,使得碘与空气中的汞合成难挥发的汞。被水银污染的地面,可以用10%的漂白剂来冲洗。

  10、勿将收集起来的水银倒入下水道,以免污染地下水源。如果水银渗入地下水,人们饮用了含有重金属的水,就会危害人体健康。

标签: 水银 体温计 打碎 中毒 破损 处理 方法 什么
  • 教育
  • 美食
  • 健康
  • 数码
  • 家居
  • 娱乐
  • 生活
  • 时尚
  • 旅游
  • 社会
  • 情感
  • 汽车
  • 健身
  • 育儿
  • 科技
  • 游戏
  • 自然
  • 历史
  • 文化
  • 国际
  • 宠物
  • 财经
  • 星座
  • 体育
  • 风水
  • 佛学
  • 军事
  • 生产
  • 房产
  • 手工
  • 技术
  • 摄影
  • 机械
  • 科学
  • 绘画
  • 音乐
  • 其他
  • 养生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