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健康
网站导航
饮用桑葚酒好处多 桑葚酒的功效与作用
更新时间:2023-07-26 13:43:21

  桑葚酒是一种高级的果酒,又称为紫酒。因其营养价值高,饮用好处多,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喜欢。那么桑葚酒怎么制作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桑葚酒的制作方法。

  桑葚酒的功效与作用

  活血散瘀

  桑葚作为桑科植物的果穗,性寒,入肝,肾经,可补肾养肝,桑葚泡酒有活血散寒,痛经活络止血,适用于风湿骨痛,关节炎,肩周炎,下肢浮肿等症状。

  滋阴补肾

  《本草疏经》中提到桑葚"甘寒益血而除热,为凉血益阴之药",中医认为其性寒,入肝,肾,心经;有滋阴补肾,熄风滋液等多重功效,青壮年男女食用桑葚酒可滋阴补肾,有效治疗肝肾阴血亏虚,腰膝酸软,关节不利等症。

  利气消肿

  《本草纲目》中记载"桑葚,味酸甘,单食,止消渴,利五脏关节,通血气,久服不饥,利五脏关节,通血气。""捣汁饮,解中酒毒,酿酒服,利水气消肿",并称"桑之精华尽在于此",因此食用桑葚酒可以有效改善水肿,利气消渴。

  润肠去燥

  《随息居饮食谱》载:"滋肝肾,息祛风湿,健步履,息虚风,清虚火。"性寒可止消渴的桑葚酒有生津止渴,润肠去燥等功效,可以治疗烦躁失眠,消渴口干,大便干结等症。

  桑葚酒的制作方法

  做法一:

  1、筛选桑葚,去掉坏的,用剪刀剪去绿绿的把子,这个是不可以拿来泡的。

  2、准备好用泡酒的瓶子(要足够大),保持干燥干净,且一定要无油无盐。

  3、在瓶子中加入一层桑葚,然后加入一层冰糖,接着一层桑葚一层冰糖直到八九分满。

  4、放入适量的枸杞,然后倒入白酒,白酒一定要没过食材。

  5、将做好的桑葚酒放在阴凉处密封保存,一周后即可饮用,时间越长口感越好,一个月就更加香醇了。

  做法二:

  1.选择桑葚:选择红色、紫红、紫色或白色的、无变质现象的桑葚,不选择青色、绿色的,选好后摘去坏的、脏的。

  2、清洗消毒:将桑葚洗净,控干水分,洗的时候用塑料桶、袋或不锈钢容器盛装,不得使用铁制品;将玻璃瓶洗净、消毒、晾干。

  3、桑葚装瓶:将桑葚装进玻璃瓶,再放上冰糖,加满酒没过桑葚。一般来说,桑葚与酒的配比是1:1,桑葚与冰糖的配比是10:1,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多加酒或者多加糖。

  4、密封保存:将玻璃瓶密封好口,然后放置在阴凉通风处,3个月即可过滤饮用,如果保存的好,放两年没问题。

  做法三:

  1、将桑椹(最好选黑紫色的)洗净凉干水、捣成汁。

  2、将糯米的处理方法同做米酒的操作方法。先用水将糯米泡半天漂洗干净,然后蒸熟成米饭。在蒸锅里放上水,蒸屉上垫一层纱布,烧水沸腾至有蒸汽。将糯米捞放在布上蒸熟约一小时,自己尝一下就知道了。尝尝糯米的口感如果饭粒偏硬就洒些水拌一下再蒸一会,蒸好后盛到大一点的容器中用勺搅几下,凉至不烫手。温度30左右利用中温发酵,米饭太热或太凉都会影响酒曲发酵。

  3、取桑椹汁煮沸与糯米饭搅匀,加入酒曲适量搅匀,装入瓦坛内。将瓦坛放入棉被里或柜子内发酵,根据季节气温不同至发酵到味甜可口时即可取出。一般发酵40天左右即可,味道酸甜、酒味浓郁。

  喝桑葚酒的禁忌

  1、产妇不能喝

  产妇刚刚生产,身体还没有恢复,身体的各个器官功能还比较弱,这个时候,切忌喝桑葚酒。因为桑葚酒是寒凉的食物,产妇喝桑葚酒会导致肠胃出问题,可能会出现腹泻,同时,寒性的东西,不利于产后瘀血的排出。

  2、不可以多喝

  桑葚酒的禁忌就是不可以多喝,桑葚酒虽然有很多功效,但是,千万不要过量饮用。因为桑葚里面有一种溶血性过敏物质,如果大量食用,会导致出现溶血性肠炎,因而,平时不要多喝桑葚酒,尤其是肠胃虚弱的人,更加不能喝。

标签: 饮用 桑葚 好处 功效 作用
  • 教育
  • 美食
  • 健康
  • 数码
  • 家居
  • 娱乐
  • 生活
  • 时尚
  • 旅游
  • 社会
  • 情感
  • 汽车
  • 健身
  • 育儿
  • 科技
  • 游戏
  • 自然
  • 历史
  • 文化
  • 国际
  • 宠物
  • 财经
  • 星座
  • 体育
  • 风水
  • 佛学
  • 军事
  • 生产
  • 房产
  • 手工
  • 技术
  • 摄影
  • 机械
  • 科学
  • 绘画
  • 音乐
  • 其他
  • 养生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