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健康
网站导航
结婚登记创36年新低六大原因 我国结婚率为什么创新低
更新时间:2022-03-21 18:49:54

  结婚登记创36年新低六大原因

  结婚登记创36年新低

  近年来结婚登记人数持续下降,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人口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1980-1989年出生人口有2.23亿人,1990-1999年出生人口有2.1亿人,2000-2009年出生人口有1.63亿人,整体呈下降趋势。

  其次是适婚人口男多女少。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40岁男性人口比女性多1752万人。

  第三是初婚年龄推迟。近日,全国多地民政部门陆续公布的2021年婚姻登记数据显示,初婚平均年龄普遍推迟。例如,2021年安徽省初婚平均年龄为男31.89岁,女30.73岁。数据显示,2008年以后安徽初婚年龄逐渐上升,从一开始的26岁左右到现在已突破30岁。

  第四是房价和彩礼等经济因素。房子是结婚的首要条件,虽然有一部分年轻人可以接受租房结婚,但在大城市房租价格也高企,现在也有很多年轻人希望买房结婚。一些年轻人由于买不起房,只能选择推迟结婚。在部分农村地区,彩礼金额高也导致很多年轻男青年结不起婚。并且,往往越是偏远、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彩礼要得越高。

  第五是社会竞争激烈。根据教育部数据,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近年来,许多大学毕业生选择“慢就业”。如果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结婚生育意愿自然会降低。

  结婚登记

  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年轻一代的婚姻观念已经发生改变,这也是结婚登记人数下降的原因之一。与父母辈相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单身视为一种正常的生活选择。“30多岁了还没结婚”在年轻人中已经见怪不怪。

  我国结婚登记对数在2013年达到1346.93万对,此后逐年下降,2021年结婚登记对数已经是连续8年下降。从结婚率来看,2013年我国的结婚率为9.9‰,此后逐年下降,2021年结婚率下降到5.4‰,也是连续8年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结婚率下降并不是我国的独有现象,而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根据经合组织数据,从1995年到2019年,日本结婚率从6.4‰下降到4.8‰,韩国结婚率则从8.7‰下降到4.7‰,美国结婚率从8.9‰下降到6.1‰。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的数据,按每5岁分组的人口数来看,2020年30-34岁人口有12415万人,25-29岁人口有9185万人,20-24岁人口有7494万人。由于步入婚龄人口数量呈不断下降趋势,可以预计,未来几年结婚登记人数仍然会下降。

  结婚是人生大事,并且与生育问题息息相关,结婚率降低会影响人口出生率,进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出生人口从2017年到2021年已经是连续5年下降,背后的原因是与结婚登记人数不断下降分不开。

  面对结婚人数和出生人口下降的局面,政府部门需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年轻人结婚生育,包括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降低年轻人的住房成本。此外,社会各方也需要引导年轻人树立积极的恋爱观、婚姻观和家庭观,共同关心适婚人群的婚姻问题,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让更多的适龄人群走进婚姻、建立家庭。

  去年213.9万对夫妻离婚

  离婚率

  民政部最新发布的统计季报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213.9万对夫妻完成离婚登记。这一登记量比2020年(373.3万对)下降了约43%。

  人口专家、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离婚人数下降,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离婚冷静期制度的实施。

  分省份来看,有10个省份离婚登记超过10万对,分别是河南、四川、广东、江苏、山东

  安徽和河北。其中,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以15.2万对位居第一。四川14.7万对位居第二,广东14.5万对位居第三。

  江苏2021年离婚登记人数大降43%

  2021年江苏全省共受理离婚登记申请240435对,当年完成离婚登记134943对,占离婚登记申请总数的56.12%;87635对离婚申请在冷静期内主动撤回或逾期未办理视为撤回,占比36.45%;17857对因处于离婚冷静期或登记发证期,尚未办结,跨年至2022年继续办理。也就是说,去年江苏近四成离婚申请在冷静期撤回。

  民政部最新发布的统计季报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213.9万对夫妻完成离婚登记。这一登记量比2020年(373.3万对)下降了约43%。

标签: 结婚 登记 新低 六大 原因 我国 为什么
  • 教育
  • 美食
  • 健康
  • 数码
  • 家居
  • 娱乐
  • 生活
  • 时尚
  • 旅游
  • 社会
  • 情感
  • 汽车
  • 健身
  • 育儿
  • 科技
  • 游戏
  • 自然
  • 历史
  • 文化
  • 国际
  • 宠物
  • 财经
  • 星座
  • 体育
  • 风水
  • 佛学
  • 军事
  • 生产
  • 房产
  • 手工
  • 技术
  • 摄影
  • 机械
  • 科学
  • 绘画
  • 音乐
  • 其他
  • 养生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