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健康
网站导航
秋冬季节干眼症频发 治疗护理6步走
更新时间:2022-10-10 10:14:53

  如果大家有眼睛干涩、疼痛、畏光、发痒、视物模糊、视力疲劳等等症状,就有可能是干眼症到来了。得了干眼症,要治疗和护理双管齐下,这样才能尽快的解决问题,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得了干眼症应该怎么治疗呢?

  治疗肝炎症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的方式,也就是说使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缓解眼睛干涩的症状。除此以外也可以采用一些理疗的方法,比如说用熏蒸、热敷的方式来放松双眼,疏通堵塞的睑板腺。中医和一西医相结合治疗干眼症,效果也非常不错。

  得了干眼症应该如何护理呢?

  1、不要用眼过度

  不管是工作也好还是娱乐也好,不要长时间的盯着电子屏幕,要有的放矢,劳逸结合。在工作和学习之余,要抽出时间来做做眼保健操,或者凭栏远眺,让眼睛得以放松。千万不要一直处于工作的状态,不然干眼症的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

  2、把隐形眼镜放到一边

  近视的人得了干眼症,不要再佩戴隐形眼镜了,应该老老实实的戴上镜框眼镜。本身戴隐形眼镜就容易得干眼症,它会让角膜的透气性变得很差,让眼球表面脱水。也有一部分人配戴隐形眼镜的时间过长,这样都会让干眼病加重。

  3、热敷双眼

  在午睡或者晚上睡觉之前,可以用热毛巾敷一下自己的双眼,通过热敷的方法来缓解眼睛疲劳,让眼睛血液循环得以更加畅通。如果没有热敷的条件,可以买市场上现成的蒸汽眼罩,原理是一样的,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不管是使用蒸汽眼罩也好,还是用热毛巾热敷也好,要控制好时间,不要超过15分钟。

  4、不要熬夜

  晚上睡觉的这段时间是眼睛难得的放松休息时间,如果这个时候再熬夜加班或者熬夜娱乐,对眼睛健康损伤太大了。干眼症患者想要让自己的病情得以恢复,就要改掉熬夜的坏习惯,早睡早起。千万别睡前玩手机,一玩就是几个小时了,这样不仅会让干眼症问题加重,还会导致其他的眼部健康问题。

  5、饮食上有侧重性的调整

  在得了干眼症以后,除了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以外,也要在饮食上做出有侧重性的调整,多吃一些对眼睛好的食物。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比方说胡萝卜、鸡肉、鱼肉等等。另外也要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这样对眼部疾病的恢复有好处。除此以外还要规律三餐,按时吃饭,饮食跟不上,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也会影响到干眼症的恢复。

  秋冬季节干眼症频发,希望大家能够提前做好预防工作,让自己免受干眼症的困扰。如果得了干眼症,就要治疗和护理双管齐下,让自己早日康复。

  治疗干眼症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眼睛干燥就点眼药水。

  许多长期使用电脑的工作人员,如财务人员、IT行业人员、新闻媒体人员、文员等,一旦发生眼干、眼涩、疲劳不适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去药店买眼药水,过度使用眼药水是人们最容易踏入的误区。因为,目前90%的眼药水都含有防腐剂,这些物质可对眼表的细胞产生损害。所以当眼睛出现不适的时候,还是要到医院找眼科大夫做出正确的诊断再对症治疗,不要随意乱滴眼药水。

  误区二:干眼病一次就能治愈。

  干眼病需要长期治疗,不是去一次医院就能治愈的,而且治疗期间病情可能会反复。因为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干眼病,都只有在病因消除、眼睛的健康泪膜形成后才算治愈。因此要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误区三:患了干眼病会失明。

  很多患者担心干眼病会导致失明,心理压力较大。其实不然,只有极少数由于全身疾病引起的干眼病会致盲,大部分患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会逐渐缓解。

标签: 秋冬季 干眼症 频发 治疗 护理 步走
  • 教育
  • 美食
  • 健康
  • 数码
  • 家居
  • 娱乐
  • 生活
  • 时尚
  • 旅游
  • 社会
  • 情感
  • 汽车
  • 健身
  • 育儿
  • 科技
  • 游戏
  • 自然
  • 历史
  • 文化
  • 国际
  • 宠物
  • 财经
  • 星座
  • 体育
  • 风水
  • 佛学
  • 军事
  • 生产
  • 房产
  • 手工
  • 技术
  • 摄影
  • 机械
  • 科学
  • 绘画
  • 音乐
  • 其他
  • 养生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