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健康
网站导航
老人 当你面对孤独2
更新时间:2013-06-24 16:12:32

案例

讲述(化名),男,78岁,离休干部。

我和老伴儿都是离休干部,离休金不少,日子过得很宽裕。两个儿子呢,事业也都小有成就。前些年,小儿子还移民去了美国。所以,不管走到哪里,别人都羡慕我们。孩子们有出息了,可是我们老两口却寂寞了。一年到头,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是冷冷清清的,就连呼吸到的空气也感清。

在美国的小儿子,几年都难见一面。老伴儿比我更想念他,有时躲在房间里偷偷抹眼泪。也不是孩子不孝顺,几年前,小儿子曾动员我们老两口去美国和他们一起生活。但我们到了美国以后才发现,自己什么都听不懂、看不懂,并且,儿子和儿媳都忙于各自的事业,很少能有时间陪我们。所以,在美国,连个和我们讲讲话的人都没有,我和老伴儿就像两个既聋又哑的睁眼瞎。虽说和儿子住在了一起,但感觉更孤独。因此,我和老伴儿在那儿只住了一个多月就回国了。

大儿子虽然和我们住在同一座城市里,但因为工作忙,也不能常回家看看。以前,我和老伴儿有事没事总想给孩子打个电话。给小儿子打越洋电话,费用太昂贵,那就给大儿子打。可大儿子正在上班,忙着呢,一听没什么要紧事,三言两语就挂掉了。后来,我们也就不打了,怕影响孩子工作。现在,我和老伴儿最怕的是过节,因为好几年一家人都没有吃过一顿真正的团圆饭了。

专家点评

这一例是典型的空巢家庭的生活缩影。空巢家庭是对孩子已经独立生活,家中只剩老人的形象比喻,巢中只剩下老鸟苦度残年。于是空巢家庭的老人也就被称之为“空巢老人”。

儿女长大离家,自己也告别了繁忙的职业生涯,昔日的欢乐家庭,一下子变得空空荡荡、冷冷清清。一种前所未有的空虚感、失落感甚至怨气便油然而生,心情抑郁,抱怨儿女不够体贴自己。有不少老人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适应这种空虚感,严重者以致患了老年抑郁症、然而,空巢现象不可避免,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长大成人,这种现象将越来越严重。因此,要想改变空巢老人孤独状况,只能从老人自身做起,从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做起。

从认知角度来看,儿女长大成人离开原生家庭、自己年老退休,都是自然规律,无法改变。既然如此,就应该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有位心理学家曾这样比喻孩子的长大成人,落在树根周围的树籽长出的幼苗,因得不到充足的阳光,所以长得弱小,经不起风雨。而飘向远方的树籽,却都长成了参天大树。同样的道理,有些老人为了自己的晚年生活保障,总想把儿女拴在身边,实际上却束缚、限制了子女的发展。

因此,要消除依赖儿女的思想,更不要抱怨他们。作为成人,他们同当年的自己一样,有繁忙的工作,有自己的生活,忠孝很难两全,他们对父母最大的回报,就是事业有成,生活幸福。哪一个老人不愿意看到儿女的独立自强呢?这难道不是自己最大的骄傲吗?有的老人在情感上对儿女的依赖非常强,总是抱怨儿女不来看自己,这反而容易引起儿女的反感。换一个角度说,老人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体谅子女的难处,尽量不给他们添麻烦,更能赢得儿女的尊重和感激。

所以,要想消除孤独感,就要正视现实,主动地在新生活中寻找新的乐趣。想通了以上的道理,就不要再把心思都放在儿女身上了——为他们忙碌大半辈子了,此时该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好好谋划一番了。现在退休老人自发组织的团体有很多,活动相当丰富。走进他们中间,经常和朋友一起串串门、聊聊天,倾诉一下内心的压抑与不快,是老年人放松身心的最佳良药。而在这一实例中,两位老人过于沉浸在想念儿女的思绪当中,把子女当成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以至于因此而失去了生活的乐趣,甚至失去了自我,这是大可不必的。儿孙自有儿孙福,如此牵挂何时了?老年人自有老年人的乐趣,老年人自有老年人的天地,何苦把自己的晚年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

案例

讲述(化名),女,63岁,退休工程师。

老伴儿去世已经六七年了。前几年吧,我过得还算充实,白天带带孙女,晚上看看电视,一天忙忙碌碌的就过去了。可是,自从前年孙女上了寄宿学校,不用我照顾了,我的生活一下子就变了样,一个人守在三室一厅里,不是看电视,就是翻报纸,再有就是坐在沙发上打盹儿。后来,为了排遣寂寞,我养了一只小狗,起名“伴伴”。每天傍晚,我都要带着伴伴出去溜达溜达,这是我一天当中最愉快的事。

有一次,我带着伴伴出去溜达时,认识了一位丧偶的退休教师陆先生,他因为寂寞,也养了只小狗。从此,我俩经常在一起遛狗,彼此有什么烦心事,也都愿意向对方倾诉。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我们决定结婚,相伴晚年生活。

不料,我的子女坚决反对。他们都觉得我吃穿不愁,何必还找个老伴儿?儿媳说“妈妈,您这么一大把年纪了再婚,会被别人耻笑‘老不正经’的,我们子女脸上也挂不住。”当时,我被气得血压往上窜,还住进了医院。出院后,为了彻底了断我的再婚念头,女儿还回家陪我住了一段时间。

经过这次风波之后,我的日子又恢复了以往的死寂。每天的遛狗活动,我也没兴致了。一天到晚,我就抱着伴伴和电视做伴儿,不管什么节目,电视机都开着,其实就是想让家里有个声响,甚至有时晚上睡着了,电视还开着。

专家点评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婚姻欲望主要由性欲、亲子欲、伴欲组成。在中青年时期,性欲、亲子欲这两个欲望比较突出,也大都得到了满足。而人到晚年,性欲减退,子女也已成人,于是伴欲便逐渐上升为最主要的因素。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就是这个道理。当人到晚年,最怕孤独、最需要老伴的时候,却失去了生活的伴侣,单身老人面临的凄凉和孤独可想而知。因此,社会学家、心理学家都一致主张丧偶老人再婚。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还可以使破碎的心灵得到补偿。老年人再婚不仅能在生活上互相照顾,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有了新的寄托和慰藉。

然而,不少单身老人在寻求新的生活伴侣的时候,儿女的阻拦往往是他们再婚的最大障碍。儿女反对老年人再婚一般有几种理由(母)(继父),更怕别人笑话丢了自己的脸面等等。但是仔细想想这些理由,实际上都是这些子女在为自己考虑。他们想到了自己的脸面,想到了财产的继承,想到了自己将来的负担……唯独没有替他们的父亲或母亲想一想,却充满了孤独与凄凉,一个孤寡老人将如何度过?他们想来想去也忘记了最重要的一条,是一个需要有感情寄托的活生生的人,更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

因此,在这里我们奉劝那些阻拦老人再婚的子女们,只有一个亲人是可以自己选择的,那就是自己的生活伴侣。因此,老人选择再婚是个人的绝对权利,他人无权干涉!能让在世的父(母)晚年幸福,应该是儿女以及已经过世的父(母)的共同心愿。在出言干涉之前,请你回想一下自己当初选择伴侣受到他人干涉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滋味?想一想,老人为什么还会有再婚的念头?你真的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吗?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阻碍乃至断送老人的晚年幸福,孝心又何在?

案例

讲述(化名),男,70岁,退休医生。

我和老伴儿刚退休时,有过一小段很茫然的日子,那时候两个人整天待在家里,心里感觉没着没落的。不过,很快我就意识到,我们整天像木头人似的呆着,无所事事,早晚会待出病来。想明白了,这人的精神状态立马儿就不一样了。

生命在于运动。所以,我和老伴儿都学会了跳老年迪斯科。每天早晨和傍晚,我俩都要去附近的公园,和一些老年朋友跳跳舞、聊聊天。年轻时在宣传队里跳过舞的老伴儿,后来在老姐妹们的鼓动下,还参加了社区的秧歌队,每天都有活动,还经常出去参加比赛。我呢,根据自己的爱好,去上了老年大学。

一年下来,我就喜欢上了网络世界,每天都要到网上看新闻、看帖、回帖,或到MSN里聊天,结识了一些情趣相投的老年网友。网络真是个神奇的东西,能把心灵和空间的距离拉近。学了摄影以后,我还喜欢上了旅游。每年春秋两季,我都和老伴儿出游一次,用数码相机拍许多美景,回家以后通过电脑发给孩子们和网友们欣赏。

前年,我女儿一家移民去了新加坡。这不,因为有了电脑和网络,每个周末,我和老伴儿都能通过视频,和女儿一家人见个面,聊聊天。我觉得这样享受天伦之乐,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的。

专家小结

人们都说,老年人最怕孤独,老年人也最易孤独。其实说到底,孤独只是一种心理现象,有的人独处深山也不觉孤独。我认识一对老人,两人加起来快170岁了,子女工作都很忙,也只能是逢年过节才回家看看。正如实例五中的老两口一样,平日这二老相依为命却也不甘寂寞,被街道誉为“环保老人”,80多岁的人愣是让儿子教会了他用电脑,每天上网浏览国内外大事,前几天还用手机给我发了条短信呢!所以说,老年人未必都孤独,是否孤独全在于有无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为此,我总结了以下两句话,在此愿与所有的老年朋友共勉:

  • 生活护理
  • 身体护理
  • 临床护理
  • 慢病护理
  • 急救护理
  • 婴儿护理
  • 日常护理
  • 女性护理
  • 老人护理
  • 皮肤护理
  • 眼部护理
  • 乳房护理
  • 口腔护理
  • 手部护理
  • 私处护理
  • 内科护理
  • 儿科护理
  • 肿瘤科护理
  • 外科护理
  • 男科护理
  • 妇产科护理
  • 肝病
  • 胃肠
  • 心血管
  • 呼吸
  • 秘尿
  • 血液科
  • 内分泌科
  • 神经科
  • 风湿免疫科
  • 手术科
  • 术后护理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