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健康
网站导航
蜂蜜的分类和鉴别
更新时间:2010-12-29 12:02:56

蜂蜜的种类?1、按花蜜的种类分单花种蜜和混合蜜。 蜂蜜的种类?1、按花蜜的种类分单花种蜜和混合蜜。?我国的单花种蜜有油菜蜜、洋槐蜜、荆条蜜、枣花蜜、椴树蜜、紫云英蜜等约30多种。混合蜜又称杂花蜜或百花蜜,为同时有多种蜜源作物开花采得之蜜或旧法养蜂所取之蜜。?2、按物理性状分天然成熟蜜、浓缩蜜和复合蜜。?蜜蜂从植物蜜腺采回的花蜜经过6天以上的辛勤酿制,从巢脾上分离出来就达40波美度(三级)以上且仅作过滤无须任何加工就可食用的天然保健品为天然成熟蜜。此等蜜含水量在21%以下,转化糖(果糖和葡萄糖)在70%以上,蔗糖在5%以下。?可如今部分蜂农只图高产高效,不顾质量,两三天或四五天就取一次38波美度以下的未成熟蜜,这种蜜含水量25%甚至30%以上,蔗糖含量5%以上,还原糖总量仅65%以下,属于不合格蜜。这种蜜若属易结晶密则结晶不完全,容器上部仍为液态,有的因蔗糖结晶而形成冰块状。同时因含水量高在常温条件下极易发酵,起泡变酸且带酒精味,发酵严重的不能食用。因此必须加工浓缩,即为浓缩蜜,也称"熟蜜"(指相对于天然成熟蜜称"生蜜"而言),养蜂业发达地区的蜂业公司或食品加工厂从蜂农手中收购未成熟蜜,通过加工浓缩,蒸发掉多余水分,破坏葡萄糖晶核,使其不易发酵,不易结晶,便于包装和贮藏。但有部分无真空低压浓缩设备及相关技术的唯利是图者以偏高的温度浓缩未成熟蜜则严重破坏了维生素和酶类,这种蜜不宜食用。?复合蜜主要是在蜂蜜中加入中草药汁液配制而成,如中老年蜜、儿童蜂蜜之类;有的则是用药物糖浆饲喂蜜蜂而酿制成的,如富锗蜜、银杏蜜等;在瓶装蜂蜜中浸入人参则又称人参蜜。?3、按颜色分为浅色蜜和深色蜜。单花种蜜按花种不同既有浅色蜜也有深色蜜,而混合蜜却都是深色蜜。浅色蜜具有本花蜜的芳香气味,甜味纯正。深色蜜香气稍淡,有的有刺激味,但微量元素含量丰富,是浅色蜜的10-20倍。?蜂蜜的鉴别蜂蜜的准确检测需要一定技术和仪器设备,非一般单位和个人所能为,因此介绍凭经验鉴别蜂蜜的简易方法很有必要。?1、体外检验,混合蜜色泽较深,但最深也不超过棕黄色。纯正蜂蜜表面无大量气泡。夏季蜜成清油状,有光泽,半透明;冬季的蜜稠度稍大,不透明,部分品种容器底部有晶体析出。?2、水分检查,很容易舀起来或倒出去,搅动时阻力很小。用光滑木棍或玻棍挑起蜂蜜时棍上蜜层稀薄,下流速度快,离棍后断续滴落,不成丝状,断头回落不明显;纯蜜则相反,棍上蜜层厚,下流速度慢,拉的丝又细又长,断头的回缩力越强质量越好。?3、蔗糖检验。A、看粘稠度,纯蜜稠度高,粘性大,下流速度慢,下滴挂丝细长,断头回缩力强,且端部成球状;掺蔗糖的蜜因较稀,粘性小,下流速度快且不能挂丝而断续滴落。若用丝网过滤则纯蜜难滤且速度慢,掺糖的蜜则相反。?B、看结晶,因每粒周围包有液态果糖而互不粘连,成松软状态,手捻晶泣时无砂粒感,放于二指间或口内都很快溶化。蔗糖晶粒成透明状,有砂粒感且硬度大,不易念碎,放进嘴里不易化,还抵牙齿。有的还有大小不等、形状如冰块的硬块。?C、偿蜜味,如有疑可采用以下简易检测法。?取样品1份,加清水4份,搅拌均匀,缓慢加入酒精,若仅现浑浊而无白色絮状物为纯蜜,出现白色絮状物者为掺了蔗糖的假蜜;或取蜜5克于玻片加热蒸发干水分,冷后用手捻,纯蜜柔软,掺糖蜜发硬。?4、淀粉检查2克,加水20毫升,煮沸冷却,加碘液2滴,颜色不变为纯蜜;若呈蓝、绿色为掺有淀粉,若呈红色则加了糊精。?5、增稠剂(果胶或羟甲基纤维素等)检查,提出后若上部有团块状蜜,蜜汁下流时成滴状且流速缓慢,又不成直线拔丝。这种蜜放置一段时间后上层清稀,下层粘稠,正是增稠剂的功效。如果将蜜放于手心,若无粘稠感或粘稠感很山,定是掺了果效。?6、重金属检查1匙蜂蜜倒入茶水中搅勺,若茶水不变颜色证明蜂蜜纯正;但若茶水变黑,则表明茶水中的单宁与重金属离子发生了化学反应,此蜜不宜食用。?7、杂质检查,加5倍蒸馏水溶解,静置24小时后看有无沉淀,无沉淀者为优质蜜,有沉淀则系杂质。或者将烧红的铁棍插入蜂蜜,稍顷取出,其蒸气无焦臭气味者为纯蜜;若起黑烟并带焦臭气味,表明有杂质或其他异物。?8、其他几项定性检验:A、疑有明矾,则有涩口感觉,蜜液澄清,透明度高。倒2克蜂蜜在试管中,用等量蒸馏水稀释摇匀,滴入20%的氯化钡液数滴,若产生白色沉淀则系掺有明矾。

  • 生活护理
  • 身体护理
  • 临床护理
  • 慢病护理
  • 急救护理
  • 婴儿护理
  • 日常护理
  • 女性护理
  • 老人护理
  • 皮肤护理
  • 眼部护理
  • 乳房护理
  • 口腔护理
  • 手部护理
  • 私处护理
  • 内科护理
  • 儿科护理
  • 肿瘤科护理
  • 外科护理
  • 男科护理
  • 妇产科护理
  • 肝病
  • 胃肠
  • 心血管
  • 呼吸
  • 秘尿
  • 血液科
  • 内分泌科
  • 神经科
  • 风湿免疫科
  • 手术科
  • 术后护理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