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健康
网站导航
醉生梦死男人谨慎饮酒莫充硬汉
更新时间:2011-03-04 16:18:05

酒精袭击线路图

中医认为,酒可以行气、活血通络,适量饮酒对人体健康绝对有益无害,但是,过量的酒精却如同最可怕的恐怖组织,整个消化循环系统,它们统统不会放过,每次喝高的经历,都让它们有机会在身体各处埋伏地雷数枚,长期以往,身体自然危机四伏。现在,就让L'OFFICIEL HOMMES为你揭秘这份定时炸弹袭击图。

第一个山头,你的口腔

由于酒精可以伤害味蕾,所以饮酒过量的后果之一就是引起味觉障碍,而这也正是你看着满桌珍馐美味毫无兴趣的真正原因。当然,吃饭不香并非最严重的后果,研究表明,过量饮酒者比非过量饮酒者口腔、咽喉部癌症的发生率也要高出两倍以上。

铜墙铁胃也敌不过烈酒三杯

不用怀疑,一次超量饮酒就会引发急性胃炎的不适症状,而连续大量摄入酒精,则势必会导致更严重的慢性胃炎和胃溃疡。即便你一向以钢铁胃著称,宿醉之后仍能生龙活虎,但酒精也会秉承滴水穿石的坚持精神,相信我们,伤害的出现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你的心很柔软

过量酒精的长期袭击,会导致心肌纤维变性,失去弹性,心脏扩大,胆固醇增高,不仅心肌炎的病例高发,而且动脉硬化、冠心病的患病机率也远远高于适度饮酒者。整个心脑血管系统因此呈现危机四伏的状态。

比心更容易受伤的,是肝!

相信我们不说你也知道,饮酒过量最受伤的莫过于肝脏。因为酒精在体内90%以上是通过肝脏代谢的,其代谢产物及它所引起的肝细胞代谢紊乱,是导致酒精性肝损伤的主要原因。据研究,正常人平均每天喝下40克-80克酒精,10年即可出现酒精性肝病,如平均每天喝下160克,8-10年就可发生肝硬化!

大脑攻击波

酒精除了过分锻炼了你的肝脏机能以外,对大脑的伤害也是明显的。想想每次宿醉醒来,那要命的头疼晕眩就是最好的证明。事实上,过量酒精会让大脑皮层萎缩,造成大脑功能障碍和意识障碍等。而长期过量饮酒则会引起慢性酒精中毒,表现为性格改变,精神异常,定向力差,记忆力减退等。都说酒精是兴奋剂,其实是最大的误解,酒精的作用根本就是在麻痹大脑,如果你不想提前出现老年痴呆症状,那就给自己定时定量吧。

连股骨头也不放过

过量饮酒是造成股骨头坏死的最常见原因之一,酗酒的人中约有2%-5%会发生骨坏死。经过长期病例分析调查表明,在患有股骨头坏死的病人中,由于过量饮酒引起的占46%,远远高过激素引起的34%,而每周酒精摄入量超过400毫升就可能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

男人的“大事”

小酌怡情,豪饮却是不折不扣的“性”趣杀手,过量饮入的酒精可使男性血中睾丸酮水平下降,性欲减退,还可以通过毒害睾丸等生殖器官,降低雄激素水平,并且通过引起肝功能异常,导致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降低,致使雌激素蓄积、雄激素削弱,让男人从此“难振雄风”。

最后,甚至不放过你的下一代

除了袭击你的性能力,酗酒还会毫不留情地对宝贵的精子“痛下杀手”。 英国科学家近日发现酒中含有的8-prenylnaringenin(异戊二烯基三羟黄烷酮)可以模仿雌激素的功能,影响精子的行动能力,生育能力也因此大打折扣。即使受到酒精损伤的精子使卵子受孕,也有可能会生出畸形怪胎或“婴儿酒综合征”患者。这样的孩子爱哭闹、智力差,长大后也易酒精成瘾。由于爸爸常在周末喝得醉醺醺的,因此这样的孩子也被称为“星期天婴儿”。想成为新好爸爸的你请从此在消遣列表上删除豪饮这一项。

Tips:为了多活10年的梦想

如果酒桌上那些家伙还在劝你干了这一杯,那就义正言辞地告诉他:酒精每年导致全球180万人死亡,引起20%-30%不同种类的癌症和肝病!这不是我们在危言耸听,而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人类健康十大危机中的第五条,同时,世界卫生组织也在认真地敦促大家,如果能拒绝超量的酒精,养成健康的饮酒习惯,你可以多活整整10年。

想要千杯不倒,就要伤害最小

江湖凶险,每当遇到非喝不可的情况时,也并非毫无对策,请将以下秘笈默念三遍,装备准备齐全,并进行严格保密,这样,饭桌上最先趴下的一定是桌对面的对手们。

1.主食+酸奶的护胃法宝

去喝酒之前吃点东西,一则能够在胃里形成一些保护,减少对胃壁的刺激;二则使酒精和食物混合在一起,降低它的浓度,延缓酒精的吸收。酸奶就是最好的胃壁保护层,因为本身就粘稠,而且还加入了植物胶增稠剂,在胃中停留时间相对较长;而淀粉类的大分子则能和酒精发生结合,直接起到延缓酒精吸收的作用,作为经过发酵反应的淀粉类食物,如馒头、面包、豆类食品等效果更好,因为酒精能够钻进淀粉分子的螺旋当中,形成“包合物”。喝酒前饱餐一顿馒头加酸奶,绝对比怀揣醒酒药效果更可靠。

2.提前喝水提案

在到达饭局之前,就先喝下半升左右的水,让泌尿系统在开始喝酒前就开始启动,这样,一部分酒精可以随之直接排泄掉。

3.拒绝“一口闷”提议

饮酒后五分钟乙醇就可进入血液,30-120分钟时血中乙醇浓度可达到顶峰。饮酒快则血中乙醇浓度升高得也快,很快就会出现醉酒状态。若慢慢饮入,体内可有充分的时间把乙醇分解掉,乙醇的产生量就少,不易喝醉。

5.配菜不能少

研究发现,在喝酒的同时多吃饭,充分补充碳水化合物,可以减少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大量摄取蔬菜水果,也可减轻肝脏负担,它们既可起中和作用,水果中的糖分又能加速酒精在体内燃烧,同时补充的维生素C、维生素E、微量元素硒等重要的抗氧化剂,减轻酒精对身体的毒害。

6.时刻补充电解质

在包里偷偷储备一包生物盐补充剂,借身体不适之由,温水送服。如果没有储备,那就再点一份运动饮料,虽然对牙齿不好,但也能迅速补充因过量摄入酒精而导致的脱水问题。

Tips:碳酸饮料才是伤身伴侣

很多人喝酒的同时,还喝点碳酸饮料,比如雪碧、可乐、汽水等,自认为这样酒被“稀释”了,不容易醉。其实,碳酸饮料在胃里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会迫使酒精很快进入小肠。而小肠吸收酒精的速度,比胃要快得多,伤害更快更大。酒精在碳酸的作用下,也比较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造成伤害。要想真正起到稀释酒精的作用,喝水才是王道。

不幸喝高的急救方案

如果到底还是中招,不幸被对方撂倒的话,那就只有切记以下补救措施了。

1将补盐计划贯彻到底

一旦已经出现了酒醉性胃炎和脱水症的症状(呕吐就是标志),那补充电解质的工作就更关键了,淡盐水或补液盐都能缓解症状,碳水化合物也能减少酒精对胃部的伤害,面条汤或大米粥都是不错的选择。

2喝杯温暖的蜂蜜水

在蜂蜜成分中,含有一种大多数水果中不含有的果糖,其主要作用是可以促进酒精的分解和吸收。因此,有利于快速醒酒,并解除饮酒后的头痛感。对有酒后头痛史的人,在饮酒前后服用蜂蜜50克,便可防治酒后头痛、头晕现象的发生。

4或许,你需要半片阿司匹林

临睡前可以吃下半片阿司匹林,除了缓解头痛的问题,还可以起到预防心脏疾病的作用,而且实践证明,解酒效果也很明显,原理则是因为阿司匹林中的水杨酸和乙醇,在肠中结合酯类物质而代谢掉的缘故。

Tips:热水澡很危险

饮酒后千万不要马上洗热水澡,更不要泡温泉。人饮酒后体内贮存的葡萄糖在洗澡时会被体力活动消耗掉,引起血糖含量减少,体温急剧下降,而酒精抑制了肝脏正常的活动,阻碍体内葡萄糖贮存的恢复,再加上热水会让血液循环继续加快,造成对心脏的过量负担,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酒精不是万恶的!

啤酒因为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而成为防癌英雄,红酒因为含有特殊的多酚化合物而成为保护心脑血管和抗氧化的功臣,即便是酒精也会因为适量服用而成为通血活络的良药。只有在长期或过度摄入的前提下,它才能完成恐怖分子的大变身。每天小酌一杯,实践证明,绝对有益无害。

吃鱼时喝点酒更有利于心脏健康

或许你已经熟知吃鱼有益心脏健康,而英国《每日邮报》刊登的最新的研究表明,吃鱼时如果再喝上两口,保护心脏的效果会加倍。这是意大利科学家在研究了年龄从26岁—65岁之间的1604名成人之后得出的结论,他们分别来自饮食方面的习惯完全不同的意大利、比利时和英国。结果发现,适量的喝些酒能够提高欧米伽3水平。而欧米伽3则是保证心脏健康的有益成分。

适量喝酒能防ED

医学界一向公认饮酒有损性能力,但香港大学一项涉及全球35000名年龄16至70岁男性的研究发现,健康男士每周饮用1-7罐啤酒,ED风险可减少27%。但多喝则成效不佳。结果显示,有喝酒习惯者的ED风险,比没有饮酒习惯的低21%;若每周喝1-7罐啤酒,ED风险减27%;但若每周饮用8罐或以上,则会出现严重的反作用,会大大增加ED出现的几率。

  • 生活护理
  • 身体护理
  • 临床护理
  • 慢病护理
  • 急救护理
  • 婴儿护理
  • 日常护理
  • 女性护理
  • 老人护理
  • 皮肤护理
  • 眼部护理
  • 乳房护理
  • 口腔护理
  • 手部护理
  • 私处护理
  • 内科护理
  • 儿科护理
  • 肿瘤科护理
  • 外科护理
  • 男科护理
  • 妇产科护理
  • 肝病
  • 胃肠
  • 心血管
  • 呼吸
  • 秘尿
  • 血液科
  • 内分泌科
  • 神经科
  • 风湿免疫科
  • 手术科
  • 术后护理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